1、陈寿(233-297年),字承祚,西晋巴西安汉(今四川南充北)人。
【资料图】
2、他少好学,师事同郡学者谯周,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。
3、当时,宦官黄皓专权,大臣都曲意附从。
4、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,所以屡遭遣黜。
5、入晋以后,历任著作郎、治书待御史等职。
6、280年,晋灭东吴,结束了分裂局面。
7、陈寿当时四十八岁,开始撰写《三国志》。
8、 《三国志》是一部记载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。
9、其中,《魏书》三十卷,《蜀书》十五卷,《吴书》二十卷,共六十五卷。
10、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(220年),到晋武帝太康元年(280年)六十年的历史。
11、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。
12、 陈寿是晋臣,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。
13、所以,《三国志》便尊魏为正统。
14、在《魏书》中为曹操写了本纪,而《蜀书》和《吴书》则只有传,没有纪。
15、记刘备则为《先主传》,记孙权则称《吴主传》。
16、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,也是《三国志》的一个特点。
17、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,实际上却是以魏、蜀、吴三国各自成书,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,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,互不统属,地位是相同的。
18、就记事的方法来说,《先主传》和《吴主传》,也都是年经事纬,与本纪完全相同,只是不称纪而已。
19、陈寿这样处理,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,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。
20、《三国志》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,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。
21、陈寿是三国时人,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。
22、他所修的《三国志》在当时属于现代史,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、耳闻目见的,比较真切,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。
23、但因为时代近,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;同时,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,褒贬很难公允,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。
24、 从魏、蜀、吴三书比较来看,《蜀书》仅得十五卷,较魏、吴两书更简。
25、这大概是魏、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。
26、陈寿写《三国志》时,魏国已有王沈的《魏书》,吴国也有韦昭的《吴书》可作参考,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。
27、而蜀汉既没有史官,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,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。
28、陈寿费了很大气力,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,《蜀书》才仅得十五卷之数。
29、《蜀书》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,记载都十分简略,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。
30、另外,因为政治上的原因,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,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,不便写,只好舍弃了。
31、 陈寿所著的《三国志》,与前三史一样,也是私人修史。
32、他死后,尚书郎范頵上表说:“陈寿作《三国志》,辞多劝诫,朋乎得失,有益风化,虽文艳不若相如,而质直过之,愿垂采录。
33、”由此可见,《三国志》书成之后,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。
34、陈寿叙事简略,三书很少重复,记事翔实。
35、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,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。
36、史学界把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和《三国志》合称前四史,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。
37、 但是,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《晋书·陈寿传》,在承认陈寿“善叙事,有良史之才”的同时,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。
38、说“丁仪、丁廙有盛名于魏,寿谓其子曰:可觅千斛米见与,当为尊公作佳传。
39、丁不与之,竟不为立传。
40、寿父为马谡参军,谡为诸葛亮所诛,寿父亦坐被髡,诸葛瞻又轻寿。
41、寿为亮立传,谓亮将略非长,无应敌之才;言瞻惟工书,名过其实。
42、议者以此少之。
43、” 《晋书·陈寿传》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,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、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,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,是假的。
44、清朝的潘眉在《三国志考证》中指出:“丁仪、丁廙,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,外无摧锋接刃之功,内无升堂庙胜之效,党于陈思王,冀摇冢嗣,启衅骨肉,事既不成,刑戮随之,斯实魏朝罪人,不得立传明矣。
45、《晋书》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,此最无识之言。
46、”赵翼在《廿二史札记》中也指出:《晋书》谓“寿父为马谡参军,谡为诸葛亮所诛,寿父被髡,故寿为《亮传》,谓将略非所长。
47、此真无识之论也。
48、亮之不可及处,原不必以用兵见长。
49、观寿校定《诸葛集》,表言亮科教严明,赏罚必信,无恶不惩,无善不显,至于吏不容奸,人怀自励。
50、至今梁、益之民,虽《甘棠》之咏召公,郑人之歌子产,无以过也。
51、又《亮传》后评曰:亮之为治也,开诚心,布公道,善无微而不赏,恶无纤而不贬。
52、终于邦域之内,咸畏而爱之,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,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。
53、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。
54、”由此可见,《晋书》贬陈寿之说,实为不实之词,不可尽信。
55、 然而,《三国志》也有其不足之处,不可不注意。
56、在叙事时,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,其最大的缺点,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、溢美之词,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。
57、另外,全书只有纪和传,而无志和表,这是一大缺欠。
58、 《三国志》成书之后,由于叙事过于简要,到了南朝宋文帝时,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,又增补了大量材料。
59、 魏、蜀、吴三书,原是各自为书,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,改称《三国志》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